嘉義中會921救災回顧 王逸石
文章轉載:崇基工作室
http://www.rcpray.com/ http://www.rcpray.com/modules/articles/article.php?id=49 Fri 21 Jan 2011主後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凌晨一時四十七分,發生台灣百年來最強烈的芮氏7.3級地震,人們從睡夢中被驚醒,在繼續不斷的強大餘震中奪門逃命,一到安全地帶,雖然驚魂未定,大家都透過各種通訊方式,互相打探親友的安危,電話通訊為之塞爆。在這斷斷續續不太完整的電話聯絡中,嘉義中會的教社部已經啟動了賑災的機制,雖然尚未清楚「災區」的情況。
團隊運作,痌瘝在抱
嘉義中會早在「社會服務部」(後來改稱教社部)的時代,就有賑災的工作經驗。嘉中幅員廣大,西區濱海常遭水患,東區緊臨鄒族區會,阿里山地區山崩、土石流時有所聞。每年颱風季節,上山下海,賑災濟溺,經驗豐富,一遇到緊急災難時,各個教社部員都知道自己要扮演的角色與責任。
921發生翌日上午,救災物資、運輸車輛齊備,但因災區對外交通斷絕,難以送達,後來經世居南投的神學生謝賜宗擔任嚮導,好不容易輾轉到達集集,但離災難發生已經三十個小時了。
嘉義中會是長老教會最先進入災區賑濟的團體,雖然從未遇到如此巨大災難,但見滿目瘡痍,百廢待舉,馬上由經驗中理出頭緒,了解災區切身的需要,電話聯絡在嘉義的後勤人員,購買清淨的水(裝在五百個大型塑膠水桶)、趕製40呎見方的大帆布(成立臨時收容所、救災中心、或遮蓋受損的教會屋頂)、蚊帳、婦女用品、紙尿布、嬰兒奶粉等。這些東西都是災民的急需,在當時卻被忽略,後來全國各地賑濟物資湧入,有些物資供過於求,經媒體呼籲人們才注意到這些需要。嘉義中會是第一個有組織、有效率,進入災區全方位救助的團體。
第三天,台南神學院停課(嘉中教社部的黃智鴻牧師當時擔任董事長),全校師生投入救災工作,社會服務系進駐災區,展開關懷、訪問、甚至「收驚」(代禱)等心理輔導的工作。經由嘉中的緊急動員,運送新的水塔,集集教會成為最早恢復供應自來水給鄰近的地區水源。
供應熱葷食,肚飽心暖
災後第四天開始供應蔬菜,由嘉義地區運送到集集教會,但災民忙於整頓家園無法舉炊。後來慈濟在災區提供熱食,但對於吃不慣素食的人,尤其須要耗費體力重建工作的人,肚腹雖然填滿,卻仍無法解決他們的需要。得知這項需求,嘉中教社部得到興村教會郭明火長老的協助,因為該教會有名廚「阿暖姐」可以擔綱,自九月廿七日開始,在集集教會提供熱葷食,讓災區民眾自由取用。
每天凌晨四時就有一組人員到市場採購,另一組人員六時到達興村教會,負責清洗、切剁、整理食材,上午七時前將鍋、灶、碗盤、食材、廚房工作組員送上車,趕往集集教會,剛好可以趕上供應午餐。
長老教會供應熱葷食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來,中午十一點半才供應,十點鐘就有人來排隊。一位頭髮斑白的老先生說,全部家當都還埋在倒塌的屋裡,無法煮飯,教會提供熱食真是「功德無量」。一個皮膚曬得黝黑的小男孩羞澀地問說,阿公、阿嬤、爸媽正忙著整理破厝,他要負責帶七份便當回去可以不可以?一位穿著端莊不像是災民的女士也在排隊,她靦腆地表示,她是某單位派來災區服務的,因聽說教會的熱食很好吃。兩位身穿野戰迷彩裝的阿兵哥,也得到熱葷食,他們是協助災區重建的主力,需要高卡路里的伙食。
就這樣,在主廚「阿暖姐」的努力「炒作」下,她以辦桌請客的標準,每天提供午、晚兩頓香噴噴的熱葷食,滷豬腳、滷白菜、炸魚、炸豬排,香味四溢,令人垂涎。由第一天供應百來人份,到十月初的六、七百人份,到結束前的1300人份,對當年災區殘垣斷壁中,那些哀傷的心靈,忍受苦難的軀體,災區服務與重建的人員,口腹的飽足才是最實際的幫助,也是走出悲傷的力量。
「天使姐姐」澤被外勞
十月上旬,賑濟物資、救助人員大量湧入災區,全國甚至海外的溫情、關愛輔慰災區每一個悲情的角落。但在集集卻有一群滯留在該區的泰國勞工,由於言語不通,求助無門,臨時用一大片帆布撐在一處工地上,十七個人就住在這只能防日曬雨淋,四周沒有遮攔的大帳裡,其中只有一位能講沒人聽得懂的北京話,比手畫腳講了半天,才知道老闆丟下他們回台中去了。從未有過地震經驗的泰勞已嚇破膽,只想儘快回泰國。但他們身上沒有任何文件,護照、機票都在老闆手裡,而且最近一個月的工資也未領到。言語無法溝通,膚色一看就知道是外勞,災區人人自顧不暇,他們幾乎無法獲得任何適當的救援,如今囊空如洗、舉目無親,正坐鎮愁城。當我們發現這群異鄉人的困境,便答應會為他們設法解困。
中會邀請一位陳長老娘出面協助,她是泰國華僑,娘家在泰國經營事業有成,因仰慕基督教信仰嫁到台灣。在她清楚明確的翻譯下,才知道這些泰勞的簽證將於十月十二日到期,屈指一算只剩下五天,情勢對他們相當不利,於是從他們寫滿泰人的一大堆紙片中,找到他們在台中公司的電話。幾經折衝終於在電話中達成協議,公司會派車先接他們回台中,等辦妥手續就送他們回泰國。
想不到這些泰勞卻拒絕先去台中,因為不信任公司,他們已經受騙多次了,像是災後丟下他們,不管死活。他們寧可暫居災區簡陋的帳棚裡,至少這裡有教會有牧師可以信任依靠。其中一位泰勞甚至說,去台中人生地不熟,如果出境手續有問題,到時無法回去,搞不好會被以地震罹難的名義給「處理」掉。感受到這些流落異鄉外勞心中的憂懼,陳長老娘用泰語一再安慰他們,帶領他們禱告,讓他們相信那位曾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的上帝,必定也會帶領他們平安回泰國。
為此,又再次與泰勞的公司聯絡,半威脅半講情理,請他們先行辦好一切手續之後,將機票、護照及相關證件,一起拿到集集以取信他們,再直接送他們去機場,公司負責人勉強同意。在陳長老娘親切的鄉音安慰下,泰勞們相信這次公司應該不會再爽約了。於是大家開始寫泰國的聯絡地址 給這位「天使姐姐」,希望能保持聯繫。陳長老也送給他們兩張電話卡及他家的電話,讓他們在台期間,無論遭遇任何問題,都有求助的管道。
十月九日晚上,「天使姐姐」接到泰勞來自機場的電話,他們已經辦妥出境手續,拿到應得的工資,午夜以前可以踏上故鄉的土地。
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
921之後,嘉義中會教社部開會檢討、評估賑災的得失。資深的嘉中教社部
員黃智鴻牧師(也是籌劃921賑災的重要幹部之一),提供他的感想如下。
有別於中會內其他的部會,各中會的教社部其實都是「尾巴部」,不受重視,因為事工可大可小,若沒有發生重大變故,好像就沒甚麼事可「服務」,部長一年一任,到時下台一鞠躬,改任更有作為的部會。
嘉中的教社部雖然也無法免俗,但部長換人,基本的部員卻大都留任。十幾年下來,從救災到認同鄉土的社會運動;從未婚青年的關懷,到教會的土地所有權紛爭,以及跟公部門的對話溝通,都落到教社部的肩上。各部員都有豐富的工作經驗,知道在甚麼狀況之下,扮演甚麼角色,要做甚麼事,應負擔甚麼責任。這種工作經驗的傳承,與團隊的默契,在921賑災時就可看到成果。
當第一組救援人員進駐災區時,第二組後勤人員開始採購,第三組正張羅運輸車輛,第四組財務人員趕緊籌措資源,並指派財務人員到第一現場,貨到付款(往往要自己先墊)。團隊運作效率高,組織嚴密有如軍隊,所以能及時救災。
為達成這些艱鉅的任務,教社部需要廣結人脈。但又礙於中會限制部員的人數,教社部聘請多位有專才的「顧問」。例如臨時要購買大宗平時少有人買的貨物,如塑膠水桶;或訂製材積怪異的大帆布,廠商多少都會遲疑,但我們的「顧問」周信成長老,以他工廠的信譽當保證,解決了這些問題,甚至大賣場上百萬的貨品都可以搬走。
黃牧師也特別感謝嘉義中會各教會牧長、兄姐,在教社部發出呼籲,尋求支援時,適時伸出援手,要人有人,要資源有資源,才能讓教社部有恃無恐地面對任何艱鉅的任務。但希望年年風調雨順,教社部不用救災,而把精神用在更積極,更正面的事工上。如,總會的年度目標「建造家庭祭壇、分享豐盛生命」;或是信仰告白中的「釘根在本地,認同所有的住民」等事工。黃智鴻牧師歡迎作「鄉土神學」的學者們,下到第一線來了解「鄉土」,跟我們一起「通過愛與受苦」,來為台灣建造「盼望的記號」。